【澳門•路氹城】身體沉浸式美術館 – 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(地點、必看作品、門票優惠)

內容索引 如何前往 注意事項、拍攝限制 展場介紹 亮點作品 花與人的窪谷:迷失、沉浸與重生 無窮無盡的水晶宇宙 光之雕刻 運動森林(翻轉世界之塗鴉自然,紅色名錄、彩繪點滴瀑布,小水滴也會形成大浪潮) 水上彈跳的天才跳房子 滑梯水果園 生命是黑暗中呼應的光芒 無盡綻放的宏大生命 擁有自我意識的變化空間,擴張的立體存在 生死無盡交錯永恆 世界從黑暗裡誕生,仍然如此可愛而又美麗 其他必讀 teamLab這個展覽 應該大家都不會陌生 台北也曾經舉辦過展覽 在世界各地深受大家喜愛 而澳門teamLab是常駐展的其中一個駐點 ➡ 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門票:KKday|Klook   如何前往 澳門teamLab地點是在威尼斯人的金光會展展覽館F館 從2020年6月15日開始試業 如果你是從倫敦人或巴黎人過來 走購物中心的通道到威尼斯人就是金光會展的位置 它就在進來的左手邊 如果你是從威尼斯人接駁車的地方下車的話 下車後往金光會展的方向走進就可以了   注意事項、拍攝限制 展場裡不可以帶大型背包、自拍棒、腳架進去 入口處有免費的密碼鎖的置物櫃可以遊客使用   部分區域禁止有鞋跟以及拖鞋、涼鞋進入 建議來teamLab最好穿平底鞋或是運動鞋 櫃檯前會有借鞋服務 按(押)金借鞋澳門幣50元   因為有些互動空間是鏡面地板 不建議穿短裙避免走光 如果真的穿短裙來 也可以跟櫃台借黑色的圍裹布 走進鏡面空間時就可以立即使用   展場介紹 整個展場由藝術團隊teamLab打造 高度8m的超巨型作品群所構成 面積達5000平方米(1500坪)的複雜且具有高低差的立體交互空間 全展區沒有特定的參觀路線 部份展區更是在布幕後方 需要自行尋找 ➡ 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門票:KKday|Klook   亮點作品 花與人的窪谷:迷失、沉浸與重生 如果你有去過teamLab 花系列幾乎是每個展場必備的元素 而澳門teamLab一進來 看到就是這個超大的花卉地板、花卉視覺牆 一整年的花朵 也會配合不斷變換的季節 改變生長的地點 花朵會從誕生、成長、結出花蕾、開花,到不久後凋謝、枯萎、死亡 永遠地重復著從誕生到死亡的過程   無窮無盡的水晶宇宙 在花卉的秘密通道裡 會來到這個非常特別的展區 這個場景也是官網的封面場景 是一個通過累積光點所創造的立體作品 無限擴張的光之雕塑群   光之雕刻 光之雕刻 – 平面是一個光之雕塑群 通過光線在平面上的集合 總共有十一種不同的組合 透過空間以及立體雕塑讓身體包圍並沉浸下去   運動森林(翻轉世界之塗鴉自然,紅色名錄、彩繪點滴瀑布,小水滴也會形成大浪潮) 整個展區都不是靜態的展示作品 大部份作品都是有互動的 就像這個海洋般的場景 或者你可以在紙上繪畫出生物 描繪下的生物仿佛被注入生命 出現在眼前 而畫下的畫也會變成了水滴 最後變成眼前那個彙聚水滴流淌下來的瀑布   水上彈跳的天才跳房子 除了剛剛這些互動的作品外 還有一些要動動身體的 像這個跳房子的作品 連續跳到同樣形狀的符號上 就會產生魚兒,蝴蝶和小鳥 ➡ 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門票:KKday|Klook   滑梯水果園 這個作品是小朋友最喜愛的 在滑梯上 培育著各種各樣的水果 其中還有球體在飛來飛去   生命是黑暗中呼應的光芒 這個作品很特別 當人們觸碰樹木、動物等生命體時 光線的顏色會產生變化 光線還會傳播到附近的生物上 改變著生命所發出的光的顏色   無盡綻放的宏大生命 花朵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產生變化 在繼續著生死輪回的同時 重復著繁殖與消逝 當觸碰花的時候 花朵也會相繼凋零死去   擁有自我意識的變化空間,擴張的立體存在 teamLab就是一個不規則的作品展 像這個球體作品 會因為人的行為(拍打或者碰撞)而發生變化 球體會在因為發光而出現的新的9種顏色(水中之光、透過水草的陽光、朝霞、早晨的天空、黃昏的天空、桃的果實、梅子的果實、花菖蒲、春天的楓葉) 以及把空間平面化的3種顏色(藍、紅、綠)等共計12種顏色中不斷變換 而這種類似的作品 在日本被稱為重疊的色彩   生死無盡交錯永恆 之前的花系列都是觸摸後會淍零 而這個作品正好相反 花被擺動觸摸後 花朵會散落 觸摸著不動的話 花會比平時開的更多   世界從黑暗裡誕生,仍然如此可愛而又美麗 當你觸碰漢字時 每一個漢字所蘊含的世界會被展現 相互影響著 繼而創造出一個世界再被吸入到你的身體中 ➡ 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門票:KKday|Klook   其他必讀 ➡ 港澳上網吃到飽SIM卡購買連結:https://bit.ly/3XW0FU1 ➡ 2023澳門必玩新景點:https://bit.ly/3FGeOh3 ➡ 澳門自由行優惠票卷:KKday|Klook ➡ 澳門住宿85折優惠:https://bit.ly/3uEwaWL

Continue Reading